毕玉海

联系方式

  • 职  称:
  • 联系电话:
  • 邮  箱:Beeyh@im.ac.cn

教育经历:

2007.09-2010.07 中国农业大学     预防兽医学      博士

2004.09-2007.07 吉林大学         预防兽医学     硕士

2000.09-2004.07 吉林农业大学     生物技术         学士  

工作经历:

2021.04-至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安全和实验动物平台 主任

2019.07-至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2018.07-至今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 副主任

2015.09-2019.0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0.07-2015.0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学术兼职:

  1. 使用生化武器联合国秘书长调查机制(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s Mechanism, UNSGM)”,中国专家
  2.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会理事;兽医公共卫生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禽病学分会,理事会理事;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理事会理事,青年专业学组,主任委员
  3.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国家创新联盟,理事会理事
  4.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学组,常务委员
  5.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 委员
  6.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促会)分子诊断学分会,委员
  7. 北京实验动物学学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
  8. 北京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委员
  9.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委员
  10.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通讯编委
  11. 中国兽医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究方向

变异或新型流感等病毒的监测预警、遗传演化、致病和传播机制及生物安全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

(1)病毒的主动预警研究:探寻变异或新型流感等病毒,研究其基因演化和溯源、流行分布和感染宿主范围、致病和传播特征,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预警病毒暴发流行的风险; 

(2)病毒的致病和传播机制研究:建立感染模型,研究新型变异病毒的宿主特异性、致病和传播能力变化的分子基础; 

(3)生物安全综合防治策略研究:基于新型变异病毒的发现,更新或建立检测方法;基于感染模型的建立和致病机制的阐明,设计疫苗和药物靶点;基于病毒感染致病特性和现有防控手段,制定综合性的生物安全防治策略。 

学术影响:

毕玉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病毒传播预警与致病机制研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21年晋升为优秀会员。2019年代表中国大陆竞选亚太经合组织科学创新研究教育奖,获提名;荣获2020年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2019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SCI论文34篇,累积影响因子639.5,他引总计819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272次;在检测方法、疫苗和药物等方面申请专利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专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10余项科研课题和子课题。

针对流感和新冠等新型病毒展开监测预警、遗传演化、致病和传播机制及生物安全综合防治策略研究。揭示了H5N6禽流感病毒(AIV)基因起源进化和传播机制;探索了H5N6 AIV感染患者的免疫应答规律及其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揭示了H7N9 AIV感染致病哺乳动物的分子机制;阐明了H7N9第5波疫情病例数激增的原因及公共卫生风险;鉴定了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突变病毒(HP-H7N9)对人的感染,从病毒学层面解释了HP-H7N9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于H7N9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H7N9)的原因;在蝙蝠中发现鉴定了多种冠状病毒,为2019新冠病毒的自然重组起源找到了新证据;研究了新冠患者不同样品的排毒模式,明确了上呼吸道和粪便排泄物的排毒规律,提出了粪便或肛拭子检测在新冠防控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新冠患者的抗体应答规律,发现抗体应答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与病毒排毒时长无关;建立了利用新冠病毒基因组研究超级传播事件的方法,确定新冠流行早期就存在超级传播事件;阐明了新冠流行早期的全球传播动力学,明确欧洲等地区未控制的跨国人口流动促成了疫情的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