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通知公告

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病毒学前沿交叉创新团队诚聘优秀人才(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2-10-14   字体大小T|T

    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病毒学前沿交叉创新团队是兰州大学重点培育的学科交叉团队。该团队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高水平师资为主要力量,与基础医学院、化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依托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平台等优势资源,协同创新,贯通研究,集智攻关。围绕口蹄疫、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关键科学问题与防控需求,贯通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产品创制,开展病原功能与结构解析、致病与免疫机制,化学小分子等新材料功能挖掘与机制解析,宿主抗病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生物安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新型疫苗与诊断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现团队面向全球招聘病毒学、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药学、材料学、兽医学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一、团队研究内容

    1.病原基因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利用单细胞测序、多组学、结构生物学等技术,开展病毒基因功能、结构与调控机制研究。

    2.病毒诱导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利用单细胞测序、多谱系流式细胞术、基因编辑动物等技术,开展病毒诱导和抑制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3.宿主抗病性筛选鉴定及抗病育种利用全基因组筛选、抑制病毒和病毒中和试验等技术,筛选宿主抗病性因子,解析其结构和调控机制,开展抗病育种基础性研究。

    4.化学小分子等新材料功能挖掘和机制:利用荧光报告系统、流式细胞术、病毒中和试验等技术,开展化学小分子等新材料诱导免疫应答和抑制病毒复制的功能,挖掘化学小分子等新材料的功能,阐明调控机制,开展疫苗免疫增强剂和抗病毒药物应用研究。

    5.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设计与创制,及其快检设备开发利用高效表达、反向遗传等技术,结合挖掘的免疫增强小分子、新型信号材料、传感元件、结构修饰优化等,开展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创制,开发快检仪器和设备。

    二、申请人条件

    1.教授/副教授:具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一般还应具有人才培养经历,达到学院教授/副教授水平。

    2.青年研究员: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或有过博士后研究经历,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具有在本领域学科方向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潜力。年龄原则上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受聘期间须全职来我院工作。

    3.“萃英博士后”或普通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或即将获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可全职到校从事博士后工作;具备良好的科研潜力,扎实的实验技能,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已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符合学院制定的“萃英博士后”或者普通博士后的学术准入标准。

    三、招聘岗位及薪资待遇(与研究所双聘后,可享受研究所相应待遇)

    1.教授: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提供薪酬和相关福利待遇;50-3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0-90万元住房补贴、安家费;可申请租住校内周转公寓;安排子女入学、入园。

    2.副教授: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提供薪酬和相关福利待遇;50-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40万元住房补贴、安家费;可申请租住校内人才周转公寓;安排子女入学、入园。

    3.青年研究员:提供50-1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提供每年税前34万元薪酬(含租房补贴4万元);可申请租住校内周转公寓;安排子女入学、入园。5年聘期考核合格的,可按程序聘为四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按照事业编制管理,并提供住房补贴、安家费。

    4.萃英博士后:提供每年税前30-40万元薪酬;享受甘肃省博士后津贴相关政策支持;按照国家规定缴存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学校提供周转公寓、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入园等福利待遇。在站期间,可申请获得职称任职资格。出站考核合格的,可按人才引进条件和程序申请事业编制岗位,并享受相应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引进人才待遇。

    5.博士后:提供每年税前不低于16.2+万元薪酬;对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等高水平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资助期满但仍在项目合同期内且表现优秀的,学校可继续提供薪酬,直至合同期结束;提前出站的,国家提供的日常经费剩余部分出站时一次性发给本人,学校提供周转公寓、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入园等福利待遇。在站一年内表现优秀的可申请转为萃英博士后。

    四、申请方式

    将详细简历、工作设想和计划、学历学位证书、博士阶段成绩单、英语水平证明、奖励证书、本领域至少三位正高级职称专家推荐信(由推荐专家向指定邮箱提供电子版推荐信),发送到指定邮箱。招聘长期有效。

  • 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郑海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首席。主要从事口蹄疫、非洲猪瘟等病毒基础理论和防控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课题2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mBio、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疫苗新兽药注册证书6项,其中一类新兽药证书1项,诊断类新兽药证书1项,授权专利4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甘肃省专利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成果奖12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8项。

    朱紫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非洲猪瘟、口蹄疫及猪塞内卡病毒病等重大动物烈性传染病基础与应用研究。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12项。在Molecular Cell、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mmunology、FASEB Journal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42篇),参编专著2部。获新兽药证书4项,获相关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8项。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农业农村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甘肃省杰青、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等荣誉或称号。

    张石磊博士,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瑞典Umea大学(2018)、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2018-2022)以博士后身份从事病毒学与免疫学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开展病毒致病机制及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 Cell Mol Immunol, Molecular Therapy等期刊。未来重点围绕重要动物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的病原学、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同时开发针对动物病毒的新型疫苗技术与抗病毒小分子药物。

    裴晶晶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PI,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RNA病毒与宿主互作的基础与机制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PNAS (1 篇) 、Cell Reports (1 篇)、Autophagy (2 篇) 等国际刊物发表多篇SCI论文,单篇论文引用次数>100。兼任美国免疫学协会、美国病毒学协会、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协会成员。

    朱国梁博士,青年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释它们发挥生理功能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超嗜热菌呼吸链复合物的热稳定性机理及其特殊结构在进化上的意义,以第一作者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发表封面文章和热点文章各一篇。解析了新冠病毒不同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先后在PNAS、Current Research in Microbial Sciences、mBio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杨  博士,副教授,甘肃省杰青、所级“青年英才”,“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主要从事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流行变异、致病与免疫机制及疫苗创制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等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在Cell Reports、J Virol等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J Virol 3篇(亮点文章和封面文章各1篇),授权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国家新兽药证书6项(其中一类新兽药证书1项,第2完成人)。作为主要完成人实现国际首例口蹄疫反向遗传疫苗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全国,效益显著。获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2,2022)、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技术成果类一等奖(第2,2021)、中国专利优秀奖(第3,2016)等奖励8项。

    茹  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效表达和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创制研究。通过前期建立完善的蛋白质体外高效表达、纯化技术平台,成功创制口蹄疫、猪瘟、非洲猪瘟等多种重大动物疫病新型基因工程疫苗。近五年,主持合作研发项目、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课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共6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田  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病毒疫病诊断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口蹄疫病毒竞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系列实时定量动物疫病病原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新兽药证书2项(一类1个)、2项新兽药申报资料通过评审和复核,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2篇,SCI收录7篇。参编专著1部。

    秦晓东博士,特聘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耶鲁大学—兰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病毒入侵和致病机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先后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utophagy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非洲猪瘟病毒(ASFV)入侵、运输、复制、组装和释放机制;(2)猪适应性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研究平台建立及ASFV、FMDV等重大疫病病原适应性性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保护机制研究;(3)病毒感染诱导宿主应激反应及细胞死亡机制研究。

    冯  博士,特聘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支撑英才”入选者。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从事CRISPR文库筛选和基因编辑猪制备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含并列第一)在PNAS (2018),Cell Discovery (2018, 2020), Genes (2022), Stem Cells (2015)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先后参与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

    李伟伟博士,助理研究员,兰州兽医研究所引进优秀博士,202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病毒致病机理以及宿主免疫应答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在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项、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1项。

 

    联系人:

    董  睿,18152099638,dongyi@lzu.edu.cn

    朱紫祥,15117284644,zhuzx@lzu.edu.cn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